世相杂记
前些日妻与我闲话,说起其老同学的家族旧事。那家的伯父年轻时便离家闯荡,稍有积蓄便寄钱养家。如今年逾古稀返乡,膝下竟无晚辈愿承欢尽孝。“树活百年知冷暖,人活百年见炎凉”。我望着杯中浮沉的茶叶,忽想起《红楼梦》里“树倒猢狲散”的判词,不知这位老人可曾在某个深夜,摩挲过泛黄的汇款单存根?
昨晚外甥小曹到我家喝酒,七分酒意时跟我说起多年前职场里的戏码。董事长本已定下让他接任脚手架公司经理,偏偏董事长找即将卸任的脚手架公司经理老周“谈话”时,老周进言“年轻人尚需历练,建议还是让xx上吧”。偏巧外甥挚友法务吴律师在场,刚出会议室便致电外甥:“老周举荐他人,莫要介怀。”未料,片刻老周竟也打来电话:“小曹,你年轻有为,我已力荐,董事长也首肯。”外甥笑着复述这段时,牙根恨得痒痒,忽然苦笑:“分明是董事长拍板的事,倒成了他做顺水人情。”
我想起前些年的投稿经历。初时抱着赤诚向某媒体倾诉,编辑总是殷殷鼓励,要求点赞评论造势。后有察觉,所有来稿都被套进统一叙事模板,隐私倒成了他们招揽看客的噱头。其实,我于写作,从来都是爱好。我有稳定的工作,这是我祖上积阴德与我百般努力争取的;我有做人的原则,这是父母、师尊及组织教我的。我也不在乎那些所谓名家点评,即使像金线绣在粗麻布上,也不至于将我等素人衬得灰头土脸。
如今退居二线,笔耕不辍反倒成了习惯。稿件获登时,我兴冲冲转发亲朋好友,初始,还收获不少大拇指。说真格的,亲朋好友的转发与点赞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渐渐地回复少了,朋友圈蹦出的是更多“晒孙子”的信息,我方才醒悟,关注俨然变味:“别总显摆才学,扰人清净。”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莫道人情薄似纸,须知纸薄能包火。”如今我终悟其中真意——那位伯父的汇款单何尝不是纸包着的火苗?老周们的两面话术不也如纸般遮着利害?便是多年前那个媒体精心编排的模板,说到底也不过是层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