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答辩,具有学位的人,都不陌生。争鸣,则比较专业,是业界领域内专门的学术性讨论或分辩。而普通人与之无甚关系。但是,经历过答辩的一般知识分子之后也未能很好把握争鸣的机会与要领,要么不争不鸣,要么争而不鸣,要么不争而鸣。其实,答辩与争鸣具有类似的实质,也是两件有所关联的事情。答辩是争鸣的基础与训练,争鸣是答辩的发展与深入。
申请者要取得学位,当然需要学术成果说话。那么毕业前的学术论文即学术成果,也是一种创新的“产品”。因此,这个“产品”需要接受专业人士即专家们都学术检验。所幸的是,这种检验是通过与申请者的一问一答来检验的。这即答辩的真实内涵与主要意义。
但是,我们又感觉到似是而非。有些专家会超级“发难”,又有些会进行体无完肤的“批判”,有些还会拿个人擅长的或得意的专业观点去衡量。当然,这有对答辩的实质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有在学术场强势话语权的运用的认识,也有借机发表自己“高论”之嫌等因素。
在这些情况下,一问一答的答辩成为学位申请者的被动“答辩”。加之对答辩程序的适应、自身学术成果亮点的挖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也只能答而不辩,未能在短时间内将自身学术成果的真正价值完美呈现。
但是,在知识剧增、学术繁荣、名家辈出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因此,在学术界、知识界、文化界都离不开争鸣。
争鸣一定是发生在一种新作品、新产品、新创意“诞生”后,如果能够借助一定的平台面世,它将进入广大受众的视野。争鸣则不可发难,而应该客观、辩证、全面地评价。当然,不能只由某个人的评价,更不能只由某个人的评价定调。面对评价,作品、产品和创意的“生产者”和持有人则应该回应业内对其疑问、不解,“生产者”和持有人也可以借机主动向业内介绍自己作品、产品和创意的创作、内涵和价值。在与广大受众的互动中反观其作品、产品和创意的成败得失的同时,便于受众真正理解、评价与鉴赏,从而使广大受众得以 “用脚投票”。
好的作品、成果和理论都无惧岁月的洗礼,终能成为经典。当然,在答辩时即展露出才华与能力的人,日后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其争鸣成功的可能性一定更大;同时,也只有在经历答辩后即明确日后专业发展的方向,并持续深入钻研,才会有更多进行争鸣甚至参与争鸣的机会与专业水平。
【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