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瑞金,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不仅矗立着巍峨的“长征第一山”——云石山,还隐匿着沙洲坝那充满故事的村庄。村头,古老的香樟树宛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望岁月的流转。树下,围拢的院子似在轻声诉说往昔的烟火日常,院子里,低矮的土房子质朴而坚韧,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房子之上,悬挂着苏维埃中央政府各个机构的匾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委员部、内务人民委员部、教育人民委员部、最高人民法院、工农检察委员部、土地人民委员部等旧址,每一块匾额都宛如时光的眼眸,凝视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村外,那一口水井历经血与火的洗礼,井水却依旧清甜。“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故事,就像一首永恒的赞歌,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唱,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这,便是游历瑞金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一、云石山,红军长征第一山
辛卯年元旦,我怀揣着对革命精神的敬仰,从瑞金城西向着云石山乡的方向进发。途经“长征第一村”丰垅村,一片高大浓密的樟树林骤然映入眼帘,云石山仿若一位神秘的隐者,与这郁郁苍苍的樟树相依相伴。沿着樟树边上的小道缓缓前行,直至山脚。近处,林木葱郁,绿意盎然,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绿毯;林木之畔,层层叠叠、犬牙交错的石林错落有致,仿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石四周,杂草丛生,它们在风中摇曳生姿,似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一条石砌小道在石丛中蜿蜒曲折,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盘缠而上。
沿着这迂回曲折的石砌小道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杨尚昆同志题写的“长征第一山”,这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宛如历史的钟声,敲响在人们的心间,这里,便是云石山的第一道屏障。石墙上,密密麻麻分布着许多射击位和射击孔,它们宛如历史的眼睛,默默注视着曾经的烽火硝烟,那些痕迹,历历在目,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激烈与残酷。随后,我循着红军当年留下的足迹继续前行,很快迎来了第二道屏障。两道屏障相互呼应,仿若两位忠诚的卫士,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其间,散落着许多自然形成的防空洞,置身其中,让人仿若进入了一座神秘的瓮城,感受着当年红军战士们在此坚守的英勇与无畏。
在明媚的艳阳中,我穿过第二道屏障,拾级而上,登至山顶平缓之处。眼前,一座三合院布局、黄墙灰瓦的低矮房子静静伫立,这,便是闻名遐迩的云山古寺。据了解,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反击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进入最艰难的时刻,驻在沙洲坝的中央机关被敌人发现,为了安全起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不得不分散移迁到此山古寺中。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就此停歇,不久之后,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红军只能从这里毅然出发,踏上了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我轻轻打量着院门前悬挂的古钟,而后缓缓入寺。寺内,已被开辟为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桌椅、吊灯等遗物,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馆内还设有会议室、警卫值勤岗,让人仿若穿越时空,看到当年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和部分工作人员在此忙碌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那部《红色中华》,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记录了广大群众的英勇斗争,书写了游击战争的辉煌篇章,见证了解除敌人武装的伟大历程,铸就了历史的不朽丰碑。如此厚重的遗物,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理想,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云石山,这座开天辟地的英雄之山,古寺在林深之处,诉说着岁月的乾坤。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在这里,景物无声地抒写着光辉的历史,光影巧妙地衬托着伟大的长征精神。素有“瑞金西大门”之称的云石山乡,是红军当年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高50余米的云石山,以其巍峨之姿,成为永载史册的“长征第一山”。这座满怀豪情的山,宛如一首激昂的史诗,等待着人们去细细游历,去感受它那深沉而磅礴的力量。
二、参观苏维埃中央政府大礼堂
沿着那如潮水般庆祝胜利的掌声,缓缓步入瑞金沙洲坝附近的苏维埃中央政府大礼堂。只见礼堂大门连排的正中门首上方,镶嵌着黄亚光书写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十七个笔力雄健的楷书大字,旁边巧妙地配以地球仪图案,二者相得益彰,宛如天成,尽显经典韵味。
礼堂坐北朝南,身姿高大而雄伟,宛如一位屹立不倒的巨人,庄重而威严。八扇比普通门大上一倍的礼堂门,向着四面八方敞开,似在热情地迎接各方来客,又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包容。其建筑呈八角帽形状,远远望去,恰似一顶红军的八角帽,静静地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在时光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礼堂采用木质结构,一根根粗壮的柱子坚实有力地支撑着整个楼房和屋顶,仿佛是历史的脊梁。楼面呈回廊式,那曲折的回廊仿佛是岁月的通道,连接着过去与现在。阶梯式楼座整齐排列,楼下呈半圆形排列着五人长凳,整个礼堂可容纳两千多人。当置身其中,仿佛能听见往昔的声音在这里回荡,那不绝于耳的回音,似乎在轻声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无论坐在大厅内的哪个角落,目光都能毫无阻碍地投向主席台,仿佛能看到当年先辈们在这里慷慨陈词、指点江山的豪迈模样。
在礼堂北侧十米处,修筑着一座可容上千人的防空洞。这座防空洞犹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礼堂,见证着那段艰难而又伟大的历史。据说,当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就在此盛大召开。在那个重要的时刻,毛泽东同志致了开幕词,并作了中央政府两年来的工作报告。大会上,选举了毛泽东、项英、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等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从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诞生了。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长征的出发地,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梦想,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三、叶坪村革命遗址游
是那炽热的革命精神,如同熠熠生辉的火炬,引领着我踏入叶坪村的革命遗址。踏入那片草坪广场,只见四周树木葱茏,似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绿色屏障。广场前方,一座红军检阅台静静伫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荣光。检阅台正对着的方向,一座刻有“红军烈士纪念塔”字样的塔拔地而起。塔基呈五角形状,沉稳而庄重,塔身宛如被岁月染上了一层古朴的黄土色,上面密密麻麻地嵌满了大小均匀的鹅卵石,在日光的轻抚下,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它不似一枚等待发射的火箭那般凌厉,而是更像一位坚毅的战士,稳稳地屹立在五角星底座之上,守护着这片土地。碑前的草坪,那“踏着先烈血迹前进”的白色大字,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饱含着先辈们的热血与不屈,在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塔座四周,分别镶嵌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题词以及建塔标志碑刻,这些文字历经风雨,却依旧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据说,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之后,一场盛大的红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阅兵仪式,就在此激情上演,那震天的口号声、整齐的脚步声,仿佛依旧在耳边回响。此外,纪念塔前的博生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为纪念赵博生烈士而精心建造的,它默默承载着烈士的英勇事迹,成为人们缅怀先烈的重要寄托。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缓缓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景象,清一色的客家天井式建筑结构,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宛如一幅古朴的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村中那座谢家祠堂,虽仅有三进院子,看似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当年,政府总办公厅和各部办公室就设在这里,并且在此成功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那一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这一伟大事件,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漫漫长路。从此,瑞金这座小城,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所在地,第一个红色首都也在这里诞生,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征程。
是那磅礴的红色力量,牵引着我漫步在叶坪村。房前屋后,樟树郁郁葱葱,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是在与过往的行人低语,处处弥漫着宁静而质朴的乡村气息。遗址群内,那十多处小院子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每一处院子都集中了一个政权所应有的大部分机关。苏维埃共和国的“一苏”大会旧址、邮政局旧址、中央印刷厂旧址、国家银行旧址、对外贸易总局旧址、金库旧址、全国总工会旧址、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等,座座楼房饱经岁月的洗礼,凝聚着厚重的历史,它们犹如一本本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树高千丈,根系泥土。叶坪精神,如同一束永恒的光,穿透历史的尘埃,熠熠生辉,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发扬光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
四、沙洲坝革命遗址:鸿喜云集,旧居新貌
悠悠然,我追寻着红军草鞋的斑驳印痕,踏入了沙洲坝革命旧址群这片神圣之地。村前,一棵高大的樟树巍峨挺立,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望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其下,一泓池塘水波潋滟,似一面澄澈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湛蓝与云朵的飘逸。池塘边,是一座露天小院,宁静而质朴,院门前,一块“毛泽东旧居”的木牌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走进这座旧居,了解到这栋房子原是苏区时期破产地主杨衍兰的私祠,名曰元太屋,建于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风格。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自叶坪迁驻于此,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和办公。彼时,这里不仅留下了毛泽东的身影,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等一众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奋斗的足迹,他们的智慧与汗水,浸润着这片土地。
迎着朝阳,我缓缓步出毛泽东旧居,由那上书“鸿喜云集”的照壁入院,一座面阔五间的红泥土房映入眼帘,门上高悬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委员部旧址”的匾额。悠悠岁月里,该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下设的主管苏区财务审计工作的行政机关,在主任阮啸仙的带领下,严谨履职,为苏区的财务健康保驾护航。
看过旧居,我又沿着悠悠小径,由上书“瑞云腾辉”的照壁入院,一座三间体的红泥土房出现在眼前,门上悬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旧址”匾额。此机关肩负着苏区的拥军支前、优待烈属、战争动员、救灾救济、户政地政、选举建政、婚姻登记、卫生邮政、交通治安等诸多重要工作,在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旧址,亦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当年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时,与会代表共同组建了中央教育部,瞿秋白为部长,徐特立为副部长。部长之下设教育人民委员会,中央教育部作为人民委员会中掌管教育工作的行政机关,肩负着对苏维埃教育的领导和管理重任,为苏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希望之星。
一座五间连体的红色泥土房,门上悬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旧址”匾额,此为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郑天翔同志题写。房前,一对威严的黑狮静静伫立,似在守护着这片庄严之地。房屋里,陈列着何叔衡、董必武、梁柏台三位同志的办公室兼住室,还有最高法院委员会、军事法庭、刑事法庭、民事法庭、法警队和看守所等机构用房。在大厅里,重新布置的审判庭庄严肃穆,两侧墙壁上书“贯彻公正廉明准确的裁判原则,实行教育感化改造的政策方针”,这十六个字,如黄钟大吕,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此外,还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里面设立刑事处、民事处和总务处,共同维护着苏区的司法公正。
一座三间体的红泥土房,门上悬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检察委员部旧址”字样的匾牌。此委员部于“一苏”大会结束后成立,肩负着检查监督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任,对苏维埃政府法令、指示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积极检举揭发并处理各种贪污腐化、消极怠工、违法乱纪现象,为苏区的清正廉洁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这座于1931年11月7日成立的机构,作为临时中央政府最早设立的九部之一,是当时苏维埃根据地领导农业工作的最高机关。它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确定土权,组织犁牛社,开展春耕生产竞赛,大力发展苏区农业,有力地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外,景区内还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劳动人民委员部旧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总社旧址两幢建筑,它们默默伫立,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忽然,一阵朗朗的书声,如同一股清泉,吸引着我来到《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中提及的红井。只见井旁石碑镌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熠熠生辉。这十四个字,饱含着人民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深深思念与无尽感激之情。原来,沙洲坝曾是一个相当干旱缺水的村庄,村子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旱死老鼠渴死蛙。”加上当地老百姓深受迷信观念影响,认为这沙洲坝干旱是有旱龙作祟,挖井会遭到报应,所以祖祖辈辈宁愿喝池塘里的脏水,也不敢去挖井取水。此事深深触动了毛泽东,于是,他带领干部群众,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开挖了这口水井。这口井,不仅是一口生命之泉,更是党关心群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其甘甜井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永恒的精神滋养。
五、游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群
是那醉人的人情,牵引着我踏入瑞金城西沙洲坝乌石龙村(原系杨氏私祠)。踏入景区大门,香樟馥郁,芬芳弥漫在空气中。红军亭仿若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悄然掩映于绿荫葱茏的山坡之上。起伏如波的草坪间,一座座红泥土外墙的青瓦房错落有致地分列着,它们或为宗祠,或为民居;或有古桥横跨溪流,或见古池塘静卧一隅;亦有雕塑栩栩如生,牌坊庄重肃穆。
一座看似普通的居房之上,高悬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含总司令部第一局旧址)”的匾额。当年,中央军委从前线迁至此处,军委总参谋部及其第一局和作战科等机构皆驻扎于此。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叶剑英、康克清等人曾在此办公、栖居。以此旧址为中心,其两侧分列着总司令部第二局、第三局、第四局、第五局旧址。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的后侧,搭建着一间大草棚,那便是军委的印刷所。总政治部的机关报《红星》以及诸多军政文件、军政教材等,皆在此印刷。为保安全,印刷所旁修筑了一道“人”字形的防空洞,其内部可容纳数十人。
总动员武装部旧址直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是负责动员中国工农红军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高级领导机构,其第一任部长为杨岳彬。
我怀着澎湃的心潮,走过红军桥,只见空旷草地间,依次错落着化学研究室旧址、总兵站运输部旧址、总卫生部旧址、总供给部旧址。民房之中,几排简朴的木板搭就休息的床铺,旁边散落着木箱、桌椅、马灯等遗物,往昔岁月仿若在眼前徐徐展开,生动地展现出红军当年创业的艰辛。想当年,百姓开门迎红军,红军进驻村庄,军民同心同德,共保一方安宁。如今,这片土地虽历经沧桑,却依旧留存着那段光辉岁月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热血与奉献。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