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以听妇言亡,吾以不听妇言亡!”这是宁王兵败被生擒后为世人所留的悔言。他在临刑前再三恳请王阳明寻找曾泣谏其勿反后投江殉节的娄妃遗体并进行礼葬,这是一个身败名裂的叛王心中最后的良知。
曾几何时,宁王作为明朝宗室,在封地南昌也是位高权重、富贵非凡,坐拥宫殿陈设、灯火辉煌的宁王府,府内彩灯高耸数丈,缀金玉珍宝。文人笔记其寿宴大殿以云母屏风、琉璃窗棂装饰,地面西域地毯,宴席所用器皿皆为金银玉器,宾客云集,歌舞百戏,昼夜不息。唐伯虎曾作《上宁王》诗,其中“百年心事归杯酒,万里云山入画图”亦折射出宴饮奢华盛况。然而宁王不安于显赫的藩王身份,不满足于现有的富贵安逸,觊觎最高权力,企图效仿曾经的燕王篡位自立。宁王以明武宗荒嬉朝政,宠信宦官,巡游无度所导致的朝纲混乱,民怨渐起为“天下有变”的良机,企图用混乱实现其野心。利用宁王府的庞大产业与特权结党营私、积累巨额财富来招兵买马、贿赂权贵,甚至利用术士散布“天命所归”的谣言和“宁王有天子气”的舆论,以此为自己篡位寻找“合法性”。
在此时宁王妃娄素珍察觉其夫的野心则忧心忡忡,娄妃作为著名理学大师娄谅的孙女,出生书香门第,满腹才学,也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深明大义。因为她心中的良知,让她作为臣民她做到忠君为民,作为妻子,她要时常劝谏丈夫报效朝廷忠君爱国。她在杏花楼的庭院墙上,以秀发代笔书“屏”、“翰”二字,以些来警醒丈夫食君之䘵、忠君之事。她也曾在《早行诗》中写下“鸡声忽起五更残,妾泣牛衣半未干。云外楼台无客到,镜中花柳自家看。”以力劝丈夫安分守己,勿生异心。娄妃在宁王叛乱前屡次劝谏其未果,甚至以头撞柱明志,但未能改变其心意。
欲望终是扭曲了宁王的初心,在大明1519年6月在南昌起兵,攻占九江、南康,进逼安庆,图谋南京想霸占半壁江山。但他严重低估了南赣巡抚王阳明的能力和行动力,王阳明发现宁王谋反,虽未获朝廷诏令,但他为避免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果断集结地方军力。王阳明用兵如神,先用缓兵之计,虚张声势伪造朝廷调兵文书以扰乱宁王后方,让其不敢直攻南京,退居安庆城外。后面再直接率领临时拼凑的各府州县兵力直扑宁王的基地南昌,进南昌城前以民为本,事先安抚好城内百姓不会伤民伤财,此军为平叛之师,百姓按正常秩序就可,不必恐慌,后快速进城以此打乱了宁王在南昌的部署。
反观宁王在安庆攻城,因时任指挥使杨锐骂宁王反贼,宁王气愤并扬言屠城。这引起安庆城内百姓民众公愤,时任安庆知府张文锦紧急发动全城百姓参战阻截叛军。安庆守城将领以坚壁清野,加固城防作为防御准备,全民动员以火器反击和奇袭战术破坏叛军云楼攻城器械,以致叛军在安庆城外连续猛攻七日,死伤数千人,始终未能破城。明军虽伤亡惨重但土气高昂,百姓冒险运送物资,修补城墙。宁王叛军最终在安庆城外久攻不破又得知南昌失守后,被迫撤围安庆,率军西返救南昌。安庆之战中张文锦以孤城抗强敌,得民心所向,臣民合作共同保卫安庆城。而宁王却失良知,残忍暴戾,因一已之私于天下苍生百姓安危不顾,对反对者或潜在威胁者手段狠辣、冷酷无情,失去民心军心,最终为他兵败的结局埋下伏笔。
宁王后放弃安庆回师救援南昌,王阳明在鄱阳湖以逸待劳,利用火攻等战术,并用心理战术散布谣言,动摇其军心,最终在决战中彻底击溃了宁王的主力,并生擒宁王。我想宁王的刚愎自用,志大才疏,急躁冒进、识人不明,最主要的是缺失良知,引发民愤是他身败名裂主要原因。我想宁王最后也是悔不当初,悔恨没有听取妻子的劝谏,因为不识劝做了错误的决定便再也没有改正的机会,悔恨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良知,行差踏错,万劫不复,现如今也是悔之晚矣。可怜他的妻子娄氏最后以白色锦帛裹身并以钗刺指血书于衣襟,后跃入赣江投水自尽,不知她是以怎样绝望的心境写下那首《西江绝笔》,此诗是她对自己个体命运的悲叹,是她在这封建时代女性在政治漩涡中的无奈与坚守,也是她对丈夫叛乱行为的最后控诉,至今仍在南昌南湖之畔的波涛中回荡着五百年前那场江潮与血泪共振的历史回响。清代学者袁枚以“妃以闺阁之身,抱忠烈之气,其诗如易水悲歌,足寒逆贼之胆。”来评价娄妃,对她贤明贞烈气节的礼赞,后成为儒家伦理中“忠烈贤妃”的典范,列入《明史列女传》。
历史无常,功名利禄转成空,从显赫高贵的藩王到兵败身死的乱臣贼子,从极尽奢华的宁王府到焦木朽垣的废墟。宁王府从寿宴的“灯火如昼,笙歌彻夜”到兵败后的“断壁焦土,鬼哭荒江”。“恃逆者必亡”,因宁王盲目的野心和欲望而自毁结局,从起兵到被俘,仅仅43天,从极盛转瞬成极衰的悲凉,宁王府的湮灭也是宁王政治野心的彻底破产。曾经作为宁王府幕僚的唐伯虎,发现宁王有造反之心而装疯卖傻以求明哲保身,也正因为他心中的存有良知让其事后免于被诛连,唐伯虎《怅怅词》中“万事由天莫强求”,也是他劫后余生的感悟。娄妃的悲壮殉节与文人的废墟咏叹,更赋予这段历史以深沉的人文哀思。
王阳明的平叛经历是对“知行合一”的极致验证,平定宁王叛乱之后,他对善恶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无论是胜利者,失败者还是失望者,内心都有共同的良知,但良知的呈现必须身体力行。因此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之说以丰富其心学体系。他认为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必须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的价值观和“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方法论来唤醒人人心中的良知,使得人人成为圣贤,才能建设一个美好和谐安宁的社会,这也为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后世的我们,也要以史为鉴,为善去恶,致良知,坚守心中的光明,身体力行,有爱国为民之心。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从上而下普遍的道德自觉与向善的力量,离不开每一个公民心中良知的唤醒与践行。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