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天,全国范围系统机构改革浪潮中,我被调往全区唯一的农村基层单位任主要负责人。这个安排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惯例,虽然我们每位部门负责人都签署了"坚决服从组织决定"的承诺书,但心中难免泛起涟漪。
收拾办公室时,我顺手将那本蒙尘的《道德经》塞进了公文包。这个不经意的举动,竟为接下来三年的基层岁月埋下了伏笔。
赴任那天,手机震动,一条来自原单位同事的微信跃入眼帘:"愉快工作"。四个字如清泉流过心田,我当即将其设为履新座右铭。
新单位的办公大楼宽敞明亮,但对十三四个员工的单位来说,空间显得有些空荡。我意识到,基层工作与机关工作大不相同,需要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我决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基层工作如同行走钢丝,但我谨记《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启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急躁冒进从来不是解决基层复杂问题的正途。
我开始认真研究新职能机构的工作职责,深入了解原两个机构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业务技能,甚至业余爱好和生活习性。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分工方案,保证了工作任务件件有部署、有落实、有担当。
对上汇报,对下指导,我都做到常沟通、多请示。同时,对辖区范围内三个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坚持多配合、多支持。我将"让同事支持、让领导放心、让地方党委政府与服务对象满意"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2018年至2020年,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绩效考核先进单位。这让我想起老子的话:"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或许,正是这种不争的心态,反而成就了集体的荣誉。
午休时间成为我的精神圣殿。当同事们沉入梦乡,我便取出那本边缘卷曲的《道德经》,在宿舍开启与古人的对话。
初读"道可道,非常道"时,只觉得玄之又玄;待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忽然联想到协调两个机构合并时的人际关系处理;看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禁反思曾经有过武断的决策。
因道家学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而《道德经》"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在基层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老子管理智慧的精髓。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我体会到的却是: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遵循规律的科学作为;不争非消极避世,而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战略智慧。
在乡镇工作中,我发现最有效的管理往往是最不显山露水的。当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时,领导者反而可以"垂拱而治"。这种管理方式看似无为,实则是最有效的作为。
2021年6月,当我在乡镇呆了两年零十个月后,接到了上级岗位调整的通知。此时,我既未能将老子的思想悟透弄通,更没可能将其完整背诵。但幸运的是,2021年度,我所在的新工作单位拿到了机构整合后的第一次"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表彰会上,遇到老同事笑谈:"你可是把荣誉从乡下带到城里了。"我笑而不答,心中默念"光而不耀"。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真正的成就无需张扬,自会被人看见。
基层近三年,恰似一场沉浸式的《道德经》修行课。那些曾以为遥不可及的玄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竟如此亲切管用;而琐碎的行政事务,因经典智慧的照耀也变得富有哲学意味。
这本穿越两千五百年的经典,最终教会我的不仅是管理艺术,更是一种观照世界与安顿自我的生命态度。此时,我才真正明白"善行无辙迹"的真谛——真正的管理痕迹应该如水过无痕,而精神的成长远比外在的荣誉重要。
近三年的基层历练,让我懂得乡野间的道德经,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朴实的智慧。它教会我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复杂的现实中把握简单的真理。这,或许就是老子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回首这段基层岁月,我深深体会到,《道德经》的智慧不仅存在于古老的竹简上,更流淌在基层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从协调人际关系到处理复杂问题,从制定工作计划到推动工作落实,老子的智慧给了我无穷的启示。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片充满生机的乡野间,我不仅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更完成了一次精神的修行。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在平凡的工作中领悟不平凡的道理,在简单的生活中体会深刻的哲理。
真正的管理之道,不在书本里,不在办公室里,而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就是我在乡野间领悟到的道德经。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