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记黎川追梦人尧忠义
在赣东丘陵的褶皱里,黎川的晨雾总爱在瓷窑的烟囱间织就轻纱。尧忠义常笑言,他血管里奔涌的,不是赤红的血,而是瓷土与釉料在窑火中淬炼的浆。那些年窑火映红的山影,至今仍在他瞳孔深处灼灼燃烧,像未熄的星火。
一、窑火初燃:瓷土里的童年
1971年的山风裹着稻穗的甜香,钻进尧家漏雨的土坯房。五个孩子的饭勺在陶碗里磕碰,叮当声里藏着饥饿的回声。父亲将最后一口米汤倒进他碗中时,他看见父亲指节上的裂痕比田垄更深,裂痕里嵌着泥土与汗水的盐霜。
1987年初中毕业那日,他坐在晒谷场,看夕阳将稻穗染成金箔。瓷厂招工的锣声惊起林间宿鸟,他攥紧手中揉碎的青草,任草汁染绿掌纹。转身时,草屑随溪水漂向远方,载走了少年未说出口的彷徨。
二、淬火岁月:掌纹里的山河
压坯车间的铁轮碾过晨昏,他的掌纹渐渐嵌满瓷泥的沙砾,工装后背结出盐渍的霜花。当同龄人在课堂背诵“锄禾日当午”,他正用脊梁丈量着从压坯到上釉的七十二道工序。星光爬上车间屋顶时,他常对着釉料桶里的倒影出神——那里面晃动着三百六十个日夜的汗珠,也晃动着未来某座窑炉的轮廓,像在水中捞月。
三、裂变时刻:异乡的月光
1998年的寒潮裹挟着体制改革的飓风,卷熄了黎川成片的窑火。他站在锈蚀的铁门前,忽然读懂父亲当年送他进厂时眼里的忐忑:那是一种对命运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隐忧。
潮州瓷都的月光比黎川更亮,却照不亮他梦里故乡的窑炉。在异乡的流水线上,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将现代制瓷工艺的精髓吸进每一寸肌理。当黎川陶瓷涅槃重生的消息乘着春风而来,他分明听见血脉里瓷土翻滚的轰鸣,如远山雷动。
四、重生之焰:釉色里的山河
2002年的晨光里,他站在故土的瓷土上,恍若隔世。技术厂长的工牌在胸前发烫,耐热瓷煲的裂纹如大地裂开的掌纹,诉说着沧桑。他带着技术员在实验室熬过数百个长夜,釉料配方在坩埚里涅槃重生。当强化釉骨质瓷的釉面映出第一缕霞光时,他抚摸着瓷胎上流转的光泽,仿佛触摸到婴儿初生的肌肤,温润而颤动。
五、破茧之痛:裂痕中的光芒
2005年的蝉鸣撕扯着盛夏,他站在破败的厂房前,看蜘蛛在砖缝间编织命运的网。八十万启动资金像瓷片般脆弱,变卖家产时妻子眼里的泪光,比产品出窑时的裂痕更令人心碎。但当第一窑强化釉骨质瓷出炉时,那温润如玉的质感,那如月光流淌的光泽,让所有质疑都化作瓷胎里隐约闪耀的光芒——那是时光与匠心的私语。
六、赤焰如歌:中国红的绽放
2009年的夏至漫长如世纪,他守着窑炉如守着临盆的妻子。当那抹大红在高温中绽放时,整个车间响起瓷器开片的清音,如裂帛,如春雷。中国红瓷的釉色里,沉淀着上千次失败的灰烬,也沸腾着几十年与瓷土耳鬓厮磨的深情。订单如雪片纷飞时,他忽然想起潮州那个仰望故乡月亮的夜晚——原来所有的漂泊,都是为了此刻的破茧成蝶。
七、匠心传承:瓷光里的山河
如今的陶瓷工业园,他的二家公司:华星陶瓷,佰格陶瓷,如双峰并峙着。他的厂房如白瓷般在阳光下舒展,节能隧道窑如长龙蜿蜒,自动化生产线流淌着银色的河。但最让他骄傲的,是车间里那些沾着瓷泥的粗糙手掌——下岗工人的手,返乡青年的手,贫困母亲的手。当扶贫车间的牌匾在春风中轻颤,他仿佛看见父亲当年在田埂上直起的腰板,听见泥土里拔节的声音。
暮色漫过瓷区时,他常独自登上厂区后山。山风送来远处瓷窑的沉吟,他摩挲着掌心的老茧,忽然懂得瓷土最深的秘密:那些被烈火淬炼的痛楚,终将在时光里凝成永恒的光泽。就像他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寄来的明信片,字迹里跃动的青春,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窑变?那是瓷土与火焰的私语,是匠心与时光的盟约。
窑火不熄,匠心永驻。在尧忠义的故事里,每一片瓷都藏着太阳的温度,每一道釉色都流淌着江河的魂魄。当他的陶瓷杯子盛满异国的咖啡或清茶,那杯壁流转的光晕,何尝不是中国匠人写给世界的情书?字字缱绻,句句深情。
【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