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因脑血栓导致半身瘫痪,并且失语。
她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她被送进了老年康复中心,——因为实在没有哪个子女能够抽出足够的时间来照顾老人。
这应该是她的最佳归宿了。
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对我说,这里的条件是如何如何地好。这样的铺垫,使我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不过说真的,当我身临其境时,才发现许多地方比我想象的还要好。虽然心中未免有些许的安慰,但是看到老人们的神情状态,还是让我感慨万端。
一辆辆小小的轮椅上,一张张窄窄的木床上,不能说话的老人们表情漠然地望着来往的人,他们大多盯望着同一个目标,长久地盯望着,呆滞得好像一尊尊土偶木雕;能够进行语言交流的,则拉住随便一个人絮絮叨叨的述说着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些老人中间,可能有曾经跃马沙场的虎将,可能有纵横商场的高手,可能有叱咤官场的政客,可能有驰骋情场的花痴,也可能大多是默默无闻的庸人,无论原来他们是怎样的不同,无论他们创造过多么辉煌的业绩,无论他们曾经拥有过多少令人称羡的资产,但他们现在却同时来到了这里,原因完全相同,就是因为他们老了,病了,无法拥有正常人拥有的生活了。在这里既没有将军,没有经理,也没有教授,他们都是一种身份——老人,失去了生活色彩的老人。现在他们低垂着头,是在回忆还是在沉思?是回忆健壮时的幸福?是回忆年轻时的浪漫?还是在思考人生的要义?无论如何,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眼前实实在在坐在轮椅上的只是无所作为、行将就木的老爷爷或老奶奶,无奈地看着夕阳慢慢地沉入苍茫的地平线,收束起最后一丝余晖,向众生宣告精彩演出的落幕。
也许,一个人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会显得更加镇定自若,因为那实在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英雄们大都能在这时表现出非凡的勇敢。死去很容易,活着却很难,对这些已经失去生活本领的老人来说,活着就成为一个比死更艰难的事了。这是不是就是他们无比茫然的原因?
人生就是如此残酷。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老人们晚年生活的诗句,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汉代刘彻《秋风辞》中的“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曹丕《短歌行》中有“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兴休”,杜甫的“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丈夫归壮健,惨戚非朱颜”,刘禹锡《答乐天见疑》中的“与老无期约,道来如等闲”等等诗句,无一例外地道出了人到老年的悲凉和凄惨;“死去元知万事空”,可能更加直白地道出了人生最本质的意义。
生命的归宿不可能有别的,——谁也无法逃脱晚景的凄凉,谁也不能躲开死神的召唤。既然不能选择生命的去向,那么我们只能选择生命存在的方式;既然生命最终要归于寂灭,那我们就要珍惜生命;既然我们都要撒手而去,就不必为眼前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轰轰烈烈是一生,平平淡淡是一生;富贵是一生,贫寒也是一生。既然都是一生,就没有必要强求自己什么,只要活得开心,只要过得快乐。南宋词人朱敦儒有两首《西江月》词,我非常喜欢: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在作者看来,人事不过都是几番春梦的连缀,无论怎样的奇士贤才终究不免归于黄泉。作品既有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也有无法建功立业的愤激,所以只能是“领取而今现在”。还有一手现代歌曲,我也十分喜欢:“熙熙攘攘为名利,何不开开心心交朋友。时时刻刻忙算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卿卿我我难长久,何不平平淡淡活到老。真真假假怨人生,不如轻轻松松过一生。是非恩怨随风付诸一笑,聚散离合本是人生难免。爱情也许会老,真心永远年轻,有我有你有明天。人生短短何必计较太多,成败得失不用放在心头,今宵对月高歌,明朝海阔天空,真心真意过一生。”我之所以喜欢这支歌,就是因为它道出了常人的人生追求,真实而富有哲理。
太阳已经西沉,天气有点冷。
我想尽快离开这个地方。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