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向来隔着一道深渊。这深渊里填满了疏离与猜疑,偶尔也有几缕善意飘过,却终归如烟如雾,不成气候。直到去年,我才知道,原来这深渊上,早已有人架起了桥。
初闻王志敏其名,是在一个溽热的八月。妻舅年逾九旬,湿疹发作,皮肤瘙痒难忍。我们送他去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求诊,特需专家亦束手无策。这位老人,十三岁在上海做学徒,后来参加革命,解放后进了上海市公安局,退休时却主动放弃了离休干部待遇。如今病来,竟连住院的资格也没有了。我辗转托了省城的同学,同学又推荐了一位泰兴同乡:"找南京延陵荟公益的王志敏,他定能相助。"
电话接通,那头的声音并不特别,既不洪亮,也不低沉,只是寻常。我道明来意,加了微信,将病情详述。不过一刻钟,回复便至:"已安排好鼓楼医院皮肤科专家,周二可就诊。"事情解决得如此利落,倒叫我疑为梦境。
这时"延陵荟"三字忽在记忆中浮出。高中同学校园,不是常在群里提起这名字么?每次说起,总是感激不尽。我打开百度搜索,才知王志敏其人——南京延陵荟公益创始人,曾在X省任科技厅厅长,自2004年起投身基于医疗、教育、就业、红娘等民生全覆盖的创新型规模性民间公益,至今已二十一年。
校园患的是强直性脊柱炎,又遭真菌感染,高烧不退,各项指标紊乱,命悬一线。是延陵荟救了他。我在王志敏的朋友圈里寻到一段文字,记述此事:
"他,每年都会为延陵荟捐资支持!他,也是一位才子……他,我们从未谋面!他的名字叫校园。但,今天,当我终于听到他的身世的时候,我震惊了!一位英俊潇洒的水手,十几年前,正当三十而立的时候,一个噩梦降临,强直!……上个月,他再次高烧不退,给延陵荟发来求助。省人医风湿免疫科沈友轩主任听闻,立即落实一系列的救治安排……"
文字朴实,却分明见得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在绝望处被托住。更令我动容的是,我这位校园同学,家境已因疾病倾颓,却仍坚持每年为延陵荟捐资。王志敏写道:"不是亲眼所见,完全不信。"
延陵荟的秘书丁秋瑾女士这样评价他们的医疗公益:"平台上凝聚了800多位三十多家医院爱心医疗专家。每天超过40多起来自四面八方的医疗求助协调……很多人甚至终身都不知道这次的求医过程中延陵荟公益起的作用有多大,也许他们仅单纯感觉到便利,而不知道,因为延陵荟公益众多医疗专家的用心,一场生与死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擦肩而过。"
读至此,我不禁想起那些在医院走廊里徘徊的无助身影。他们中的许多人,大约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获得了拯救,却浑然不觉。这世上竟真有这样的组织,这样的善举,不图名,不图利,甚至不图一声感谢。
前日,又见王志敏在朋友圈发文:"21年的公益坚持,不忘创始时候'我认识人人、人人认识我;我帮助人人、人人帮助我'的初心……我们计划每个月第一个周周日下午定为'我和名医做朋友'的线下见面交流……"
我凝视着手机屏幕,忽然想起妻舅病愈后,曾问我要王志敏的地址,说要寄些家乡的土产致谢。我跟妻舅说:"不必了,人家一定不会收的,估计还得对您说:‘老人家,身体要紧,不必挂怀。我们做这些,原也不是图什么回报。'"
这话听着耳熟。三十年前,妻舅放弃离休待遇时,说的也是类似的话:"国家困难,我这点待遇算什么。"两代人,两种选择,却是一样的不计得失。
王志敏的延陵荟,如今已有八百多位医疗专家加入。这数字背后,是多少病痛得以缓解,多少生命得以延续,多少家庭免于破碎。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二十一年前的一个念头:"我认识人人、人人认识我;我帮助人人、人人帮助我。"
这念头简单得近乎天真,却像一粒种子,在南京城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如今已长成荫蔽众人的大树。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被温暖过的生命。
深渊依旧在,但桥上行人渐多。王志敏站在桥头,不声不响地,将一个个陌生人引渡过岸。他或许不知道,这座桥,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我终究没有见过王志敏。但我知道,在南京城的某个角落,他和他的伙伴们仍在忙碌着,将善意编织成网,接住那些坠落的灵魂。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