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人应该都喜欢在寂静的夜晚看书,那种洒脱和静谧,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安静地读书,风雨不入耳,翻看之间,不知不觉,酣然入梦。只是这种意境,如今被手机、电脑撞击得支离破碎,在今天看来,却是难求了。
我喜欢读书,少年时就藏书几百卷,初中时就订阅报刊杂志,那时候的读书都是走马观花,热衷于摘章录句,而不宏观全文。
我的所谓读书,就是看小说。常常看得如醉如痴,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却在桌下偷偷看小说。也许是太入神了,老师走到身边也不知道,小说书常常被老师缴走。老师也有人情味,只要认错,保证不再犯,书就能拿回来。从小学到中学,我是班上有名的小说迷。
步入青年时,始觉读书留下大多缺憾,于是开始了做读书笔记。每读一本书便做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一下子做了几十大本,文字功底感觉增强了不少。
那时,我已回到农村,除了干农活就是读书。书于我而言,有时像一栋建筑,一座城堡。晚上,四十瓦的灯泡下泛着清冷的光,我坐在桌子旁边,目光射向靠着泥墙壁上的半壁架子书,每一本书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我闭着眼睛都能很准确地抽出它们中的任何一本,然后摆在桌子上,轻轻的翻开书本。里面有各种人物在说话,温柔的说,悲哀的说,或者狂暴的说,我的思想也随之在书的世界里狂奔。这一切看上去仿佛已是一幅很美的油画了,静谧而纯美,所有的一切仿佛都是为了书而存在的。我常常站在架子床前看过去,觉得异常美丽,那样的色彩使这半墙的书看起来更像一座建筑。那时我就信奉一句话:看书吧,那是去看世界的路!
我看《收获》、《十月》、《散文》、《小说选刊》等等,还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直到深夜,是整个村子睡得最晚的人。灯光透出窗外照在田野上,已是初秋,百虫息鼓。我没有等来聂小倩,只有沙沙的翻书声,我对自己说,这是生命,那时蒲松龄是可以对我微笑的。这些书啊,曾伴我度过了多少个寂寞的夜晚,睡时额头抵着书角,腿搭在它们身上,竟也是幸福的。
后来我在县城有了新家,搬家时只搬来一部分书。有一天,回老家到二楼我的房间里,看到那些书落满灰尘地挤在一个书架上,突然有点心酸。一本一本地翻它们,从书里还飘出一朵美人蕉花瓣的标本,想起那时看这些书的心情,宛如这朵美人蕉花瓣一样轻灵,成长便这样忽的一下翻过去了。那些书很多我已看不进去了,走时只挑了几本带走,剩下的书伴随着我那清冷的青春一起留在了这个房间里。门“砰”的一声关上了,我又想起在书里看过的一句话:青春是一部仓促的书,还未细看便已匆匆翻过。
关于读书,有很多名言警句,老百姓口头还有一句实在的,"高学历,未必给你带来高薪。可是不读书,也许你就丧失了过体面生活的可能。"
我又想起了一段经典问答。有人问:我读过很多书,但是后来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 虽然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 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读书不能改变一切,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学历,仍是人生逆袭的捷径。有人说读书是条最便捷,最简单也最安全的通往财富的路,其实它也是通往喜乐幸福的路,通往清雅淡然的路,你要坚持向书而行,书山之外必有新世界。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
有人说过,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仿佛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其中境界如徐燕谋赠钱钟书先生的佳句:“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读书需要一种心境。安详的心绪以及静谧的氛围,都可以将我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
有一晚上,我随手拿过一本书翻阅着,不知不觉,酣然入梦。醒来已是凌晨两点多,只觉得好几年来,尤其是有了手机、电脑上网之后,竟没有这样香甜如梦过,这也许要归功于书了吧。我们现在的浮躁、无聊、焦虑的“失眠”生活,看来还是要靠书来疗治,正如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说,“书犹药也!”
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这时,人已去,茶已凉,片刻前还热闹非凡的室内骤然寂静。家人睡熟,打亮一盏灯,或躺或坐,找个舒适的姿势就可以了。
我常常被书感动着,书于我就像是寒冷中的炭火,书于我就像大海中的游鱼......
窗外夜色渐深,疲倦渐浓,合上书本,塞于枕下,坦然入眠。纵然明日有万劫不复的灾难等着,在梦乡里,仍会枕着书香到天明!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