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岸古邑彭泽,史属吴楚两地,地理优越、山川灵秀,民风淳朴、贤哲辈出,陶狄遗风、惠泽千载,历史文化蕴藏丰厚。近年来,为了挖掘历史文化渊源、打造县城沿江城镇景观带,彭泽县委县政府在长江南岸老街江边建设了狄公楼和五柳书院楼阁建筑景观,更加厚实了彭泽的历史文化内涵。
2023年2月21日这天,在同学洪平安的安排与引导下,我们姐弟几人驾车前去游览彭泽几处人文景观。参观游览的首站,是位于彭泽滨江公园景观带的狄公楼。我们停好车来到街边,就见一高大楼阁和配套的绿化广场展现在眼前,此楼阁便是彭泽近年来打造的沿江生态文化创意空间地标性建筑狄公楼。
从外观上看,狄公楼属五层四方传统式楼阁建筑,显然揉进了现代建筑元素。最下层是台基底层,由水泥砖混材料建构,呈现石材本色;上面四层仿木材建筑,有立柱、飞檐、开窗结构,漆成了朱红色,屋檐瓦面呈绿色,显得古香古色。第一层屋檐四角又内凹成角,一圈共有八角;第二、三、四层均有外走廊,穹顶为人字形屋脊。
“给我照一张以狄公楼为背景的照片!”细姐喜欢照相,要我给她拍摄一张与狄公楼的合影。我看与狄公楼距离太近,让她往远处走去,直到能把整个楼阁都装进镜头,才满意地点击了手机上的拍照按钮。
狄公楼位于广场东头,两端有一些配套的单层建筑,中间是青石板铺盖的广场空间。周边绿化带上种植了景观树木以及花卉、盆景和低矮灌木。绿化带里的绿色盆景,像是撑开高矮不一的一群绿伞,与满枝绽放着红梅花儿的几棵红梅树相互映衬,格外引人注目。
“再给我在梅花树前照一张!”当我们观赏盛开的梅花时,细姐又要我给她拍摄与梅花合影的照片。我选择好角度,让人面朝阳站在梅花树旁,分别给她和木易向南各照了一张。
然后,我们走到江边的护堤人行栈道上,一眼望去,江水波光粼粼,舟楫上下穿行,江边已修建为休闲散步的滨江公园。护堤墙壁内面做成了宣传彭泽人文的瓷板画,如“陶然自乐”“乐是幽居”等,为狄公楼增添了一些人文氛围。
由于上午时间紧,看完狄公楼,随后去了马当炮台游览。马当炮台位于马当镇东北长江南岸的马当山上。该处崖高水急、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举世闻名的长江江阴、马当、田家镇三大要塞之一。来到马当炮台山门入口前,只见周边民房被拆迁,环境尚未整治。青砖垒砌的山门呈圆拱形,门头上嵌入一块黑色石板,上面用金色繁体写着“馬當礮臺”。门前左下角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竖行刻着“马当炮台”四个漆红大字,旁边写着“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左边的砖墙上镶嵌着“炮台维修碑记”,墙前面还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是马当炮台简介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
据文字介绍,马当炮台始建于1840的鸦片战争,在中日甲午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曾重修加固;抗日战争爆发后,处于国民政府保卫武汉前沿阵地和作为长江沿岸三大军事要塞之一的马当炮台再度被维修加固,并在马当山矶头前的长江沉船千只,炮台成了中日军队攻守争夺的焦点。1938年6月26日,日军施放瓦斯毒气,炮台失守,300余国军勇士浴血奋战三昼夜壮烈牺牲。马当失守后,炮台遭受严重破坏。现遗址仅存三处炮台基座和二处防空掩体隧道,均为砖石结构。1987年马当炮台被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我们沿着石质台阶一级级往上行走,山河焕发了新色,但历史的悲壮在心头萦绕,上行的脚步越来越沉重。路过修复完好的指挥所建筑后,就到了半山垭口处,忽觉眼前豁然开朗,可以直视江面,原来这里就是平台练兵场。再往右和左是去一、三级炮台方向,这两个炮台形成犄角、互相呼应。一级炮台在马当山最高顶上,二级炮台位于一、三级之间的山腰处,去一、三级炮台要分别经过砖石砌成的拱形隧道。我从两个隧道里穿过,发现隧道高而深,洞内地面砖石铺就,并逐渐抬高,出洞口正对着江面。二级炮台是由石块砌成高直径的圆形土台,遗迹尚存。三级炮台在矶头上,矶头悬崖峭壁下江面极窄、水流湍急。
北濒长江的彭泽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1年设置,位于九江市东北角上,属江西省最北部,素有“七省扼塞”“赣北大门”之称。彭泽是千年古县,名胜古迹众多,有旧县塔、狄公祠、纵囚墩、读书岩、钓鱼台、澎浪矶、龙津寺、竹林庵、集福寺、西山庙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地处县境中部的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虽现归属为生态风景区,但桃红岭历史悠久、名人迭起、传说甚多。桃红岭山上人文景观有陶王庙与陶王塔,原为陶渊明之曾祖陶侃隐居之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观景赏鹿、避暑休闲的圣地。桃红岭还是一座天然药园和传统药材产地,前胡柴胡等名贵药材名扬天下,古谣云:“桃红岭上药不全,只缺甘草与黄连。”
下午,我们一行人驱车去了距县城十余公里开外的黄岭乡的旧县塔、狄公祠及纵囚墩参观游览。
据平安先生介绍,旧县塔又名“大圣塔”,始建于唐修于明,为唐代彭泽县衙之水道码头,标志着古彭泽的旧县衙。清代陶渊明后裔陶子仙重修后将其冠名“大圣塔”,并于塔前河上建造一座穿方石板桥,后人称其为“仙人桥”。因平时游人稀少,该塔未对外开放,四周有一米多高的砖砌围墙,但它的外形仍可以观瞻清晰。旧县塔属砖石结构,七层六面,塔檐由砖石交错垒砌,塔身刷成白色,塔顶似清朝官帽顶戴。1990~1991年,江西省文化局拨专款重修这一古建筑,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晋代花纹砖、“大圣塔”字样砖以及唐代风格浮雕四方力士神像,后确立其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大圣塔”。大圣塔现已与附近的狄公祠融为一体,成为彭泽人文历史游览观光佳境。
狄公祠,就在旧县塔东边,为纪念唐代名臣狄仁杰所建。此处原为唐旧县街北门衙狱,后人为感恩狄公而建狄公祠。狄公祠几经沧桑变迁,现已重建并对游客开放。我们参观的狄公祠,坐落在二层级台阶的高台上,是一幢两层单檐的四方形仿古建筑,白墙灰瓦,门窗和横梁皆为栗色。其后面紧挨着的一幢建筑为“大雄宝殿”。狄公祠前方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中间立着一个狄仁杰全身汉白玉雕像,最前方是一堵照壁墙,两侧各有一对石鼓。石鼓倾斜立着,上面分别刻着“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广场的右边还设立了一座“正义之剑”铜质雕塑,其造型为手握一柄剑,剑锋上端担起一杆称及秤盘。
离狄公祠不远处的田野上,建有通透的六柱草亭,两处由木质栈道相连。草亭上面挂着一幅匾额,上写有“纵囚墩”,其中两根柱子上也挂着一幅楹联木牌“一心清正千家福,两字公平百姓安”。草亭下面是一堆土墩,叫“纵囚墩”,旁边立了一块石碑,刻写了“纵囚墩”三个字及其简介。据说,在武后长寿元年,时任彭泽县令的狄仁杰,为彰显朝廷恩德,将包括死囚在内的300多名在押囚犯全部释放回家过年,要求新年正月初二必回。囚犯们感激涕零,都保证按时回监。返监时,囚犯们为了感恩,每人怀揣一兜土,堆放在一起遂成一座土墩,即是今天的纵囚墩。
现如今狄公祠和纵囚墩,已经作为江西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狄仁杰法治思想纪念馆。而当今的彭泽与时俱进,她穿越时空、记录变迁,以诸多“非遗”项目来发扬光大人文内涵品质,传承保护世代先人创造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让人文彭泽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