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坐落在广东省梅州市境内东部、韩江上游,地处无污染的山区,以其丰厚朴实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纯净的自然环境入选“中国最美30县”。正是在这最美县城之一的诱惑下,欣然怡然、涛哥及我和妻子平教授一行四人说走就走,发起了游学大埔的“闪电”观光行动。而且是在台风“妮妲”袭击了广东沿海地区几天后,开车去大埔游学观光游学的,始发站是深圳,时间是8月6日。
暴雨过后的天是湛蓝湛蓝的,向车外远处望去,几朵白云挂在高高的上空,像是一群奔腾的动物。我们驾驶一辆 “昂科威”别克私家车,一路疾驰,行进在碧绿的山野间。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轮流驾驶,于下午两点多就进入了大埔县境内。大埔县地处闽粤交界,群山拥翠,三江汇流。打开车窗,一股股清风迎面吹来,有一种纯净和质朴的味道,像是客家人辛勤涵养的山川田野的气息,顿时让人心旷神怡、思绪飞扬。
我不由得发出赞叹:“美丽的大埔,我们来了!”
但当车驶进县城,寻找网上预订的宾馆时,我们并没有一种兴奋的感觉,甚至有点失望。走过街道一个个交叉路口,我们发现县城的建筑并不“洋气”,似乎还有一种质朴的“土气”,而且似乎没有红绿灯,使人觉得有那么一些小城的宁静。因时间紧,我们也顾不了许多,到了下榻的宾馆赶紧办理入住手续,放下行李,就径直去了三河坝景区,探寻小城有名的人文景观——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园区内有三河坝战役纪念馆、烈士纪念碑和朱德雕像。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位于城西16公里的三河镇。三河坝(镇)因梅江、汀江和梅潭河三江(河))汇合而得名。过去这里水路交通运输极为发达,三河古城因此而繁盛起来,人丁兴旺,民风淳朴。在南昌“八一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纷纷调兵遣将,“讨伐”起义军。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经过三河坝,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导团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在大埔与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指挥了这场三河坝阻击战。看完馆内的战争介绍和瞻仰朱德雕像及烈士纪念碑后,似乎耳边响起战马嘶鸣的响声和眼前浮现将士拼杀的场景。可想当时淳朴勇敢的大埔三河人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站在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远眺三江(河)交汇景色,煞是壮观。江河蜿蜒,两岸青山,大桥飞架,炊烟缭绕,村庄房屋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隐藏了田园乡村的朴实和安静。隐约可见几幢高楼,部分突出在绿野之上,显现出一点现代气息。
离开三河坝景区,我们驱车前往三河镇汇城村的中山纪念堂。纪念堂建于1929年,是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坐西向东,主体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堂前正中矗立孙中山铜像,堂内有孙中山、蒋介石、胡汉民、林森的题词真迹。纪念堂外大门石碑坊,原为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道,后被改为中山公园。故翁万达墓就位于中山公园内的凤翔山丘上,面向东方,视野开阔,从风水学角度看,此墓地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意外收获的是,三河坝景区依然保持了三河古城的原汁原味,一些街道和房屋虽然已经破旧,但还保持了较为原始的风貌,并且可见一段保存完好的古城西门城墙,我们在西门城墙周围仔细观赏,总想发现点什么。寻觅之间,我和涛哥冒着蒙蒙细雨还找到了濂溪衍派周伯坚将军故居和范錡先生祖居华萼楼。据说,大埔的夏日虽会常有淅沥沥的小雨,但很少发生山洪水灾,人们安逸山区里的夏日生活,早晚都较凉爽。可想而知,当时的三河古城一定是车船辐辏,人来客往。
傍晚时分回到县城,我们特地来到城里休闲公园里观赏,只见少数的人悠然自得地散着步,十分的轻松、从容。公园在闹市区也显得非常安静,更显得一隅展示着客家文化的泰安楼古色古香,静静地散逸着客家特有的勤俭朴实、独立自强、崇文尚武的精神。在公园里有介绍大埔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的宣传橱窗,我们受到启发,按着公园里的指示牌确定了晚餐的最佳地点——大埔小吃文化城。驾车几分钟就到了此地,品尝了客家特色小吃,满足了我们游学了解和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的另一愿望。
晚上驱车路过街道再次发现,小城纯朴实在得有点可爱,交叉路口没有发现一个红绿灯,秩序似乎井然有序。还是第二天一早涛哥骑着宾馆提供的自行车绕城溜达,才发现仅有一处交叉路口设置了红绿灯。晚上的停电,也让我回想起过去城市里经常有的停电现象和由此带来的尴尬。宾馆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我们,停电是下午山区里打雷把变电器打坏了,这种情况一年也只有这么一次。小城这实在的有点回归原生态的迎客方式,却偏偏被远道而来的我们几人赶上了,我们直到晚上快十点才进了宾馆房间休息。
第二天的游学,当然以自然景观为主,天气也十分给力,太阳躲在云层里,雨也没有下来,我们上午去了大东镇坪山梯田旅游景区。乘着旅游区里的电瓶车登上了山顶,在景区设置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四周山峦,万亩良田,层层叠嶂,绿油葱葱。远处的天空白云朵朵、山间薄雾弥漫,与近处的层层绿色梯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这里有城里看不到的风景和听不到的故事,有大山深处客家山民的刻苦劳作、冒险开拓的客家精神和纯朴厚实的客家人品质。为方便游人深入田间近距离观赏,阡陌纵横的田埂有的被砌成了水泥路面,由近向远处延伸。山腰处修建了观赏栈道,可让行人四处游走,从不同角度观看梯田。据当地人说,最佳的旅游观赏季节,是在国庆节前后,那时会是一片黄橙橙、金灿灿的丰收景观。
欣赏完梯田,我们又去了广东第一圆楼——客家土楼花萼楼。三层的围屋,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慧和精明,经过400多年的风吹雨打,它依然挺拔在那向世人展示着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据介绍,花萼楼有十大特色,设计精巧,内低外高,通风采光,冬暖夏凉,防御性强;而且屋内环形回廊通行方便,单元楼梯直通三楼,天井中心有三米古钱图案,水井出水口和排水口巧妙构成“9”字形。通过圆圆的屋顶中间依然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和远处的青山。据说,围楼是客家民居的一种类型,其外形或圆或方,形如堡垒;外墙厚度可达1米以上,是用生粘土、砂、石灰混合夯筑而成,坚固如凝固的混凝土;底层不设窗户,两层以上按一定方位开设小而方的枪炮眼形小窗,平时可以采光,有盗警时,则是实用的枪炮眼;整座大楼,仅设一个大门,门板厚实,系用上好木料加铁板制成。从花萼楼同一大门出来,我们就径直去了旁边一客家人家吃午饭了。
在当地客家人家用完午餐,我们又驱车前往另一处自然景观——西岩山乌龙茶种植基地。这里的西岩山茶之所以国内知名,是源于茶的优良品质:中高山种植,天然无污染。为了开发茶基地的旅游价值,朴实勤劳的大埔客家人把路修到了山顶上,在山上还建了度假村和观览亭。快到山顶便可见到一个人造紫色大茶壶,壶嘴潺潺流着细水,见到壶下山体墙面写着“大埔乌龙茶种植基地”,就能勾起游人边采茶边品茶的想象,感觉到香气馥郁、醇厚爽口、回味甘甜的滋味。站在最高峰登高望远,环山公路穿梭环绕在各个山间,错落有致、延绵不断、上下连贯,有一种舒适的高瞻远瞩的视觉感受,似乎还让人联想到客家人比较外向、豪放和热情的性格。客家人常用流行谚语格言来鼓励自己,如“人穷志气高,情愿过水不过桥”和“穷人自有通天志,船到滩头水路开”。
根据事先的计划,下午留点时间,在返回县城的中途,顺便游学考察百侯镇。这是梅州市首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素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一府三翰林”“同榜三进士”等佳话广为流传。旅游景区分为“百侯印象”“耕读世家”“古巷风韵”“墟市旧梦”“百侯人家”五个主题,景点集中在侯南、侯北村,是国内发现官厅古民居最多的地方,明清时期的居民建筑就有120多座,像“太史第”“通议大夫第”已成为著名的景点,体现了客家建筑的文化风尚和恢宏布局以及农耕文化、翰林文化的深厚内涵。
大埔不愧是一个韩水秀丽、琼楼瑰丽的最美县城和客家人的香格里拉。它是一个集人文与自然、观赏与游学于一体的朴实纯情的山区城市。它朴实纯情的民俗民风和自然风光给大埔增添了诱人的魅力。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