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的镜头下,那段黑暗历史再次撕裂了民族记忆的伤疤。当我们离开影院时迈着沉重的步伐,看着霓虹的灯光,低头不语中,不仅是对历史暴行的本能反应,更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性焦虑——为何我们的善良基因屡次遭到野蛮基因的践踏?为何手无寸铁的平民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时如此无力无助?这种集体的心理创伤,实际上指向了一个更为根本现实的问题:在文明与野蛮的永恒较量中,一个民族应当如何构建既能守护人性光辉又不失抵御外侮能力的集体人格和团结力量?
历史是一面残酷的镜子。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残暴行为已经超出了战争范畴,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成为了全人类文明史上的污点。有学者就统计过,在短短六周内,南京当时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中国人失去生命。这种系统性的暴力不是个别士兵的情绪失控,而是整个军事机器在军国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催化下的必然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当电影因审查审核制度或“因集体性投诉”无法完全呈现历史真相时,我们实际上正在经历着另一种形式的暴力——记忆力的“政治化修剪”。历史真相的完整呈现不是一个选项,而应是一种道德的必修课,只有直面最黑暗的过去,才能理解暴力的本质与人性的堕落有多么无耻和细思极恐。
关于"血性民族"的讨论需要极其谨慎的辩证思考。有人就将日本民族现代化的成功简单归因于所谓的"血性",是一种危险的简化。事实上,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更多得益于和平宪法框架下的埋头苦干和发展主义,而非军国主义遗产。真正的民族韧性应当如竹子——外表谦和柔韧,内在坚韧不屈。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提出的"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理念,恰恰描绘了我们现代人的这种理想状态:对外展现文明与包容,对内保持原则与底线。比如一些永久中立国的例子也证明,一个国家的威慑力可以来自全民防御体系与高度凝聚力的共识,而非侵略性姿态或咄咄逼人的形象。
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建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的话语权与语境下,简单化的仇恨教育已不合时宜;另一方面,历史创伤又要求我们保持必要的警惕,毕竟军国主义抬头已在眼前。怎么解决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区分"防卫性民族主义"与"侵略性民族主义"。在二战期间,一些小国同时对抗纳粹德国与苏联的经历就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全民军事化训练与坚定意志捍卫独立性与中立性,而不必沦为侵略者或卷入战争的泥潭,同时如何将历史创伤转化为防御性的血性力量和团结基因,这才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值得去好好深思和考虑的。
在21世纪怎么重构民族血性,需要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真正的强大基因不在于模仿曾经侵略者阴谋的行为模式,而在于建立一套既能捍卫文明底线又能促进人类进步的价值观体系。西方提出的"轴心文明"理念提醒我们,中华文明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始终是其"仁者爱人"的伦理基础和道德力量;只有站稳脚跟,立足自我,通盘考虑,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一定是培养令人恐惧的民族性,而是要构建令人敬畏的文明形态——既能以强大国防震慑潜在侵略者,又能以文化魅力赢得世界认同,这就是我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级阳谋。
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远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非重演"强权即公理"的小日子剧本,而是要为人类文明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一个文明可以同时具备捍卫和平的决心与促进和谐的能力。当《南京照相馆》的观众带着沉重心情走出影院时,那份沉重应当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力量: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确保悲剧永不重演;我们反思民族性,而不是要复制暴力美学,更多的是要锻造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免疫力。唯有如此,三十万遇难同胞的鲜血才不会白流,中华民族的未来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全人类进步的正义力量和正确方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吾辈当自强。(刘淇)
备注:观后感于7月31日凌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