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六点半的崇义中学,被一场罕见的大学覆盖得严严实实、寒风像无数根细针,扎在人的脸上、手上,让人忍不住缩紧脖子。教学楼三楼的灯光率先划破黎明前的昏暗,田长荣老师已经着装整齐、脚步轻缓的踏上了楼梯,他的脚步很轻,像是惊扰了还在沉睡的校园,却又像一记记鼓点,,准时敲在每个期待着他的学生心上。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早已等候在外的学生立刻围了上来。他们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数学试卷,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求。田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这是全校皆知的事情。无论学习好坏,家庭贫贱富贵,长相美丑,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俯下身,走到学生的身边,耐心讲解。有时候,一道题目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不明白,他也从不急躁,只是换一种方式,再讲一遍。有一次,上课铃已经响了,他还在给一个学生讲解,旁边的同学都替他着急,他却只是温柔地摸了摸那个学生的头说:“老师现在先去上课,下课咱们接着讲,好吗?”田老师身形高且瘦,背部因为常年伏案工作,微微有些驼,班上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私下给田老师取了一个外号叫“板鸭”。没想到他只是笑了笑,继续给那个学生讲题。后来,那个学生在作文里写道:“田老师,就像一只勤劳的板鸭,摸摸地为我们付出,我以前那么不懂事,真对不起他”这篇作文得到了田老师的肯定。从那以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数学成绩也冲到了中上游。
每天清晨,田老师拎着洗的发白的布包——里面装着当天要讲的试卷,来到走廊,有几个住校的学困生在教室晨读,他推开后门,把保温杯里的热水倒在杯子里。一边分着水,一边关切地问:“晚上盖的被子够不够厚?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家里有没有什么难处?”今年夏天,崇义中学传来了好消息——一名学生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县城,也让我想起我在当学生时,家乡也有考取了清华的学生。时光荏苒,十几年过去了,我再次看到田老师,他的鬓角出现了许多白头发,他在崇义中学任教三十余载,仍然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办公室的抽屉里写满了批注的书却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荣誉证书摆放的很整齐,赣州好人的证书却压在了书的下面。
“我的同桌对田老师说:“老师我也要成为一名像您一样:“”的老师。”现在她如愿了。而我,却记住了在我的数学退步时,田老师发现了站在角落里,拿着试卷,渴求知识的我,他慢慢地朝着走过来,微笑地问我是不是有问题要问?我轻轻地点了点头。田老师很有耐心地给我讲解了试卷的最后一道难题。我听得很认真很仔细,直到参加高考,我竟然做对了同类型的题目。后来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也很想成为像田老师那样德艺双磬的优秀教师,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爱岗乐业、勤劳奉献、关爱学生的精神让我想起了许多人,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张桂梅等先进人物;让我想起了抗美援朝精神;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坚守在基层和乡村的教师。爱是传承,红色精神、历史传统更要传承和发扬!
前不久,我浏览新闻,看到了崇义县教师勇救落水儿童,荣登好人榜—刘太珠老师的感人故事;客家版画非遗传承人李仁发老师支教故事等,这些教师的讲台虽小,事迹不凡。刘太珠老师深知山区孩子上学的重要性,他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使他可以继续接受教育。李仁发老师引导孩子用画笔描绘家乡,并被评为赣州好人。他们都用红色基因浇灌未来的成长密码,教育是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
暮色中的崇义中学,田长荣老师站在教学楼前,看着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出校门,其中几个曾被他从放弃边缘拉回来的孩子,朝他挥了挥手。他的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使毕业学生发来的消息:“田老师我考上了研究生,想回家乡来当老师。”晚风拂过教学楼边上的竹子和道路两旁的桂花树,带着熟悉的香气——就像他三十多年来坚守的讲台和信念,始终散发着沉静而持久的力量。那些鼓励的话语、关爱的眼神、写满批注的试卷、深夜办公室亮着的灯,早已超越了岁月的流逝和某些荣誉,这些记忆犹新的记忆和荣誉都化作了学生和我脚下的路,通向更美好更辽阔的未来。
泥土里的精神接力
—— 回忆高中数学老师、赣州好人田长荣
凌晨六点半的崇义中学,被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得严严实实。寒风像无数根细针,扎在人的脸上、手上,让人忍不住缩紧脖子。教学楼三楼的灯光率先划破黎明前的昏暗,田长荣老师已经着装整齐,脚步轻缓地踏上楼梯。他的脚步声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还在沉睡的校园,却又像一记记鼓点,准时敲在每个期待着他的学生心上。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早已等候在门外的几个学生立刻围了上来。他们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数学试卷,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求。田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这是全校皆知的事情。无论学生学习好坏、家庭富贵贫贱、长相美丑,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俯下身,走到学生身边,耐心讲解。有时候,一道题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不明白,他也从不急躁,只是换一种方式,再讲一遍。有一次,上课铃已经响了,他还在给一个学生讲解,旁边的同学都替他着急,他却只是温柔地摸了摸那个学生的头说:“老师现在先去上课,下课咱们接着讲,好吗?”
田老师身形高且瘦,背部因为常年伏案工作,微微有些驼。班上有个特别调皮的学生,私下里给田老师起了个外号叫 “板鸭”。有一次,这个外号被田老师无意间听到了,学生们都以为他会生气,没想到他只是笑了笑,继续给那个学生讲题。后来,那个学生在作文里写道:“田老师就像一只勤劳的板鸭,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我以前那么不懂事,真对不起他。” 这篇作文被田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读到动情处,那个学生忍不住哭了起来。从那以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格外刻苦,数学成绩也从班级倒数冲到了中上游。
每天清晨,田老师拎着那个洗得发白的布包 —— 里面装着当天要讲的数学试卷 —— 来到走廊。几个住校的学困生正坐在教室里晨读,他轻轻推开后门,从包里拿出保温杯,把热水一一分到他们的杯子里。“天这么冷,喝点热水暖暖身子。” 他一边分着水,一边关切地问,“晚上盖的被子够不够厚?身上的衣服是不是太少了?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家里有没有什么难处?” 有一次,一个学生说自己晚上总睡不着,田老师第二天就从家里带来了一瓶安神的草药,还特意请教了校医用法,每天监督那个学生按时服用。在田老师的关心下,那个学生不仅睡眠好了,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今年夏天,崇义中学又传来了好消息 —— 一名学生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县城,也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家乡也曾有过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时光荏苒,当年的青涩少年如今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而田老师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
再次见到田老师,是在一次校友回访活动上。十几年不见,他的鬓角已经添了许多白发,背似乎比以前更驼了些,但眼神依旧炯炯有神。他带着我们参观学校的新教学楼,走到办公室时,我注意到他的抽屉里,那些写满批注的书依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的柜子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荣誉证书整齐地排列着,而那个 “赣州好人” 的证书,却被悄悄压在了一摞书的下面。“这些荣誉不算什么,” 田老师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只要学生们能有出息,比什么都强。”
记得上高中时,我的数学成绩忽高忽低,很不稳定。有一次期中考试,我考得特别差,拿着试卷站在教室的角落里,心里既难过又迷茫。就在这时,田老师走了过来,他没有批评我,只是微笑着问:“是不是遇到难题了?” 我点点头,他便拉着我走到座位上,一道题一道题地给我分析,耐心地讲解解题思路。“数学就像盖房子,基础打不牢,房子就会塌。” 他一边讲,一边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你看这道题,其实就是换了种说法,本质上和我们上周讲的那道题是一样的。” 在田老师的帮助下,我渐渐找到了学习数学的窍门。高考时,当我看到最后一道大题,发现竟然和当年田老师给我讲的那道题是同类型时,心里既激动又感激。最终,我凭着这道题的分数,顺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大学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田老师当年的辛苦与付出。我也学着他的样子,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成绩好坏,都一视同仁。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情绪低落,上课总是走神。我想起田老师当年对我的关心,便经常找他谈心,还帮他补习落下的功课。后来,那个学生慢慢走出了阴影,学习成绩也赶了上来。现在,他已经考上了大学,每年教师节都会给我寄来一张贺卡,上面写着:“老师,谢谢您当年没有放弃我,您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田老师的精神,不仅影响了我,也影响了身边的许多人。当年我的同桌,就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田老师,我以后也要成为像您一样优秀的老师。” 如今,她已经是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带领着一群年轻教师,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田老师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让我想起了许多人。想起雷锋同志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想起焦裕禄书记在兰考带领群众治沙种树,鞠躬尽瘁;想起孔繁森同志扎根西藏,为藏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想起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让无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把奉献的精神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前不久,我在新闻上看到,崇义县又有两位老师受到了表彰。一位是刘太珠老师,他在下班途中勇救落水儿童,被评为 “赣州好人”;另一位是客家版画非遗传承人李仁发老师,他放弃了城市的优厚待遇,来到山区支教,用版画艺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看到他们的事迹,我仿佛看到了田老师的影子。他们的讲台虽然不大,但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的事迹虽然平凡,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暮色中的崇义中学,田老师站在教学楼前,看着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出校门。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一个温暖而坚毅的身影。几个曾经被他从放弃边缘拉回来的孩子,看到田老师,远远地就朝他挥手,大声喊着:“田老师再见!” 田老师也笑着朝他们挥手,眼里满是欣慰。
这时,他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拿出来一看,是一条微信消息,来自一个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田老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考上研究生了!毕业后,我想回崇义当老师,像您一样,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田老师看完消息,欣慰地笑了,眼角的皱纹也舒展开来。
晚风吹过教学楼旁边的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清香。这香气,就像田老师三十多年来坚守的教育信念,沉静而持久。那些写满批注的试卷,那些深夜里亮着的灯光,那些温暖的鼓励和关切的眼神,早已超越了岁月的流逝,化作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前行。
田老师就像一粒种子,把自己深深埋在教育的泥土里,用汗水浇灌,用爱心滋养,培养出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而我们,这些曾经被他呵护过的 “幼苗”,如今也长成了一棵棵小树,继续把这颗爱的种子播撒下去。这,就是泥土里的精神接力,是教育的力量,是希望的传承。它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延续,通向更美好、更辽阔的未来。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