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在形象
它首先是一种建筑
就像学校的围墙
起到隔离的作用
它就是一种保障
犹如护城河
保护着城里人的安康
(二)身份象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它的里面是独立于社会的
一座“神圣殿堂”与知识海洋
只能让能进去的人出入
--不仅仅是本校的师生
还有行政教辅人员
以及能工巧匠后勤保障
(三)文化符号
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
或古典或现代
或中式或欧式
或简陋端庄
或富丽堂皇
或短与矮小
或长高大宽
或只有名称
或兼有图案(校徽)
有的写有校训
有的则记载了一段历史
或辛酸苦难
或辉煌成就
这些设计风格和办学理念
都成为了大学的文化标识
(四)内外沟通的桥梁
它更是一座
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而不是拒人于
千里之外的
冰凉的铁壁铜墙
它需要适度合理的开放
让新鲜空气进入
让里面的人能够出来
享受星辰大海
诗和远方
高校的大门
不是成为一种禁锢
也不能成为一种阻挡
社会上的人员
可以申请一张入场券
参观学校感受大学的气氛
或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
或进入运动场锻炼身体
或进入会议室进行交流
或进入教室进行旁听
接受大学知识的浸润与发想
--让大学走向更加开放
让资源实现共享
(五)内在形象
大学校门应该是一种规则
它既是对身份的验证
与限流控量
(有入校规章制度)
又是大学明隐暗显的
内在形象
它代表着该所大学的
包容与开放
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与期望
在这里打造成型
并扬帆远航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