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是龙,龙似火,游村过,保平安。这是我国部分农村在元宵期间舞桥龙灯的描述。那为何要舞桥板灯?首先,龙象征吉祥。其次,灯谐音“丁”,指添丁,家族兴旺。再次,“灯”指烟火和阳光,生活离不开烟火,农作物需要阳光,寓意后人要靠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最后,长长的巨龙,显示家族大、村庄大,团结奋进。
桥板灯,又称桥龙灯,它在我国的江西婺源、鄱阳,福建南平市延平居多,流行于各乡村。以江西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为例,桥灯以统一大小木板组成,然后在木板的两头插上蜡烛,就组成了长长的桥灯,最长时达99块板灯、200多米长。细观木板,每块长1.5米、宽30厘米、厚3—5厘米,板平面的两端开凿有5厘米的圆孔,正好能放进一根圆木棍,再用木棍插进去,采用板叠板的接龙方式,把木板榫拴成桥。而插在上面的花灯,是用竹篾扎成的木灯架。每块木板上可安装两个灯笼,中间可燃点蜡烛。
每年除夕,村里负责牵头组织桥板灯的人,总会通知各家各户备制桥板,扎好花灯,确保灯会如期进行。印象最深的是用竹篾扎成的灯笼,上面四个角张贴绿纸,加以红纸点缀,格外显眼。然后把完整的灯笼,呈斜角式放在木板竹片上。灯笼上绘以四幅人物图:第一、三组是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即第1幅图为赵匡胤,第3幅为京娘(在黄纸上印制图案);第二、四组是昭君出塞,即第2幅图为国舅王龙,第4幅为王昭君(在白纸上印制图案)。图案简单,古朴纯正,极具观赏性。因藕塘桥板灯古朴耐看,于2025年1月21日入选江西抚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年十三,吃完晚饭的村民举着自制的桥板,统一来到祠堂门口,把自制的木板用木栓衔接起来,然后点亮花灯,一条长长的花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神铳响起,只见走在龙头前的人举着两盏排灯,一左一右,形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长龙,从村的东头一直延伸到西头。前面举着大彩球和排灯的人,开始迈开轻盈的脚步,紧接着是扛龙头的壮年人随后,一支庞大的舞龙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长龙在敲锣打鼓声中,球动龙动,龙随球舞,边走边舞,一场活动下来,无论天气多冷,参与的人都会大汗淋漓。舞龙期间很有讲究,起舞时间,鸣炮时间都要很准时。
首有龙头,后有龙尾。桥板灯沿着村中的线路游走,挨门逐户地串门。每家每户要安排人在大厅的桌子上点大蜡烛,摆好各种水果,只要龙头进家门,就要燃放鞭炮迎接。而龙头要在这户人家的大厅正中点上三下头,以求幸福安康。驻足远眺,百米长龙的桥龙灯散发着闪闪红光,照亮山村,照亮山水,映红人们欢乐的笑脸。
【编辑: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