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决定去看海,我想超越生存界限,把曾经对海的阅读和理解寻觅。
2003年,县里有一个到福建厦门市思明区学习的任务,赶上这个日子,我乘上舒适的大巴车,换乘飞快的列车,把陆地和海洋的距离在速度中缩短,我就这样经历了生命中又一个惊心动魄的第一次。
读过名人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我那时不可能体验胸怀的宽度,没有见过海洋,只见过天空。我想,能容纳日月星辰的天空是如此的辽阔,海是怎样的浩瀚无垠?我无法想像。于是,对海,我有了特别的渴望。
来到鼓浪屿,我伫立在祖国的海岸线上,把向往已久的大海饱览。水天相连、碧波荡漾、浩瀚深沉的大海,印证了名家的文笔。我想我无论如何挖空心思,也无法描绘出新鲜的景致和美妙的意境,只好把大海湛蓝的色彩、涌动的美感、宽容的心态默默地体验,把超越俗世的自由的心灵停靠在静静的海岸。
我在无垠的开阔的大海边,尽情地将双臂舒展,有把大海拥抱在心的狂想。我肆意地、纵情地赤脚奔跑在柔软的沙滩上——赶海、踏浪,我是第一次这样的狂放不羁,任性随意,因为海给了我开朗的个性和快乐的心情。换上泳装的我,第一次扑进大海的怀抱,我的心在大海里舒展。
第二次看海是在广东巽寮湾,我和朋友两家人自驾游。海景入眼,我似乎离开了喧哗的尘世,来到了美丽的仙境,自己也飘飘欲仙似的。我从网上看过不少描写巽寮湾的风景,海滩上的游人、织渔网的赶海人。真实的到了这里,天和海、云和雾悠悠地混淆在一起了……眼里的大海,海涛有节奏的声响,把我带入一种朦胧的梦境中。在海边,家人们走着走着,各看各的风景,远处的岛屿、游动的帆船、那飞舞的海鸟、沙滩的贝壳,或乱搭乱建的土地财神庙。那些现代的东西美化点缀了这里,同时也在破坏这里的生态平衡。
永远也赞美不尽的大海,感谢你给了我那么深沉的慰藉与美感呵!晚饭后,我们到街上买了点东西。回来时沿海滩上走, 蓦地发现灰蒙蒙的海水中有一大片银白色的、鱼鳞样的光芒在闪烁,原来是圆圆的月亮高悬在海上的天空中,因为月光的反射,海水里便出现了这瑰丽的景色。我们都被这奇景深深吸引住了,不禁同声赞叹。我们留恋地在海滩上坐了许久,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而那闪烁的银光却越来越灿烂、越奇妙,我整个心都陶醉般忘掉了人间的一切……天色更黑了,最后我们不得不回来,可是我的心却还紧系在那银色的海上。当时,我多么想像李白那样——他想捞月,我想抓住那银白的雾……
第三次看海是在深圳官湖沙滩,我们亲友团一行十一人国庆出行。刚一到,这雄伟瑰丽的景色立刻把我迷住了。我们的住所就在紧挨海边的一座美丽的花园中,花园里长满各种花、树,而静静的无边无际的海洋就在我们眼前。夜半醒来,听到大海安静而有节奏的波涛声,心里充满了欢乐而又恬静的情感。我不禁回忆起三十五年前,也就是这个月,这样的天气,我那时才是个十八岁的少年,对人生充满了悲观、失望、厌恨。在走投无路的境地下,竟想到了死……今天,我已然五十多岁了,虽然有时很烦恼,然而整的说来我是欢快、乐观的。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对前途有着坚强的信心,再也没有过去那样的凄惘之感。我有时想念己故的亲人,但是我更牵挂想念又来到人世间的孩子们。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有自由和生活的享受。”歌德的话,触动了我的心弦。我在大海边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给予我的欢乐,可是,我拿什么回敬这欢乐呢?还是托尔斯泰说得好:“生活不是享受,而是辛苦的工作”。
我想把大海的神韵、风采、气度、精神都聚焦在我生命的底片上,让海成为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在大自然造就的雄壮、 浩翰、永恒面前,渺小、脆弱,匆匆的我,肃然敬畏这神圣的博大、坦诚和深刻了。
我来自赣南,红土地哺育的不算灵秀的我,通过几次与海的亲密接触,看到这样的雄宏壮美的蓝色海洋,内心汹涌激荡着海一般的波澜。我有着红土地厚重的质朴坚定,有着江南风爽朗的自然率真,当我沐浴在大海的怀抱时,才发现自己少了 一种可贵的品格。我记住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古训,也理解过“泰山不择细土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拒微流才能有其深”的名句。至此才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含义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名人大家为何对人对情对景对物有那么意蕴美妙的抒写,是大海给了他们哲人般的智慧,是大海给予了他们灵性。他们“向海而生”,追求生命的广阔与无限,象征着一种豁达、开放、包容的人生态度。
回首向蔚蓝的大海挥手高喊:“再见了,大海!”带着对大海的仰慕和留恋,我回到我的红土地,我小心翼翼地捧起红土,我学会了欣赏,懂得了热爱。“吾日三省吾身”,把曾经狭隘的心胸和无知的眼界时时与辽阔的大海境界相比。把曾经阅读和未曾阅读的写大海的诗文反复品味,想在经典中把海的精髓理解,把大海精神气韵慢慢领悟。
在离开大海的日子里,我无法忘记大海对我无言的教诲和启迪,对蓝色海洋的爱恋和对红土地的眷念一样,成为我生命中坚贞的情感。
【编辑:张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