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狐狸看到葡萄园里结满了果实,想到园中美餐一顿,可是它太胖了,钻不进栅栏,于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
它终于钻进去了!饱餐一顿,心满意足,可是,当它要离开的时候,又钻不出来了,无奈,它只好故伎重演,三天三夜不饮不食。
结果,它出来的时候,肚子还是跟进去时一样。
对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不同的人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乐观主义者可能会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悲观主义者可能会说,这是对人生意义最恰当的类比:赤裸裸地诞生,最后又孑然而去,没有人能带走自己一生苦苦的经营,所以人生是一场空。
不过我认为,这则寓言反映的是人生、社会一个严肃的美学原理——缺憾之美。得到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要想得,必先舍。
生活的本质就是充满缺憾。完满是相对的,而缺憾才是绝对的。没有缺憾便没有完满,就好比没有生便没有死。
缺憾的存在,是人类创造的外在动力,它促使我们不断的丰富生活,不断的开拓创新,从而不断向完满接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源自对现实缺憾的不满。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维纳斯雕像之美,就在于双臂的残缺。这种残缺为人们提供了无限宽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它是那样迷人,那样具有魅惑力,那样的不可方物、震撼心灵。
残月之美,就在于他的残缺,就在于他的不完满。——在一个晨星点点的清晨,一弯残月凄清的挂在西天,那是怎样一种情景,它一定会引发游子的窥探、思妇的清泪。
浩浩大漠之美,就在于它的空旷、苍凉、死寂,罕有生命的遗迹。正因为罕有生命,所以生命的存在固然是一个奇迹,而没有生命的死寂,就使大沙漠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审美吸引力,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废墟之美,就在于时间的脚步踩碎了存在的酣梦之后,留给人的痛切的反思与悠远的追忆,以及对未来前景的勾画。这样的审美对象更强化了人们对生命与文化的历史观照,也就更就有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圆的,但生活又是充满了缺憾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一种缺憾。
海伦·凯勒的缺憾在于看不见世界的美好,所以她才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世界,用心灵去创造世界,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彪炳千秋的光辉形象。
邓亚萍的缺憾是只有1.5米的身高,因为这一点,她甚至差一点无缘自己的梦想;也正基于这一点,她不断提高球艺,磨砺意志,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乒坛巨人。
喜新厌旧、好高骛远的心理,就源自人们对现实缺憾的不满与反叛。
面对缺憾,意志坚定的人努力弥补它,缺憾便成为推动他成功的巨大的反作用力;悲观失望的人极力回避它,缺憾便成为埋葬他精神与生命的坟墓。
【编辑:南栀北辰】